兴平元年,刘备这个时候在豫州当刺史,召陈群为秘书长。这个时候原本的徐州牧陶谦死了,而刘备的仁义名声又非常的响亮,于是徐州全州都很希望刘备能够接替陶谦的位置,做这个徐州牧。熟悉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都知道,刘备前期根本没什么地盘,有那么几次刚打下点地盘,在手里还没等握热乎呢,就让人给干嘛跑了。因此,刘备没事动不动就的投奔别的军阀,跟别的将军当两天“好兄弟”混些日子,所以当这个徐州牧摆在刘备面前的时候,那刘备肯定是谁也不会让的,毕竟这天上掉肥肉的事也不是时常能有的。
但此时的陈群却不认为这是一块肥肉,反倒觉此时的徐州对于刘备的来说就要命的毒药,于是陈群就劝刘备:“现在袁术距离徐州这么近,而且现在袁术的势力还这么强,如果您现在就去徐州,袁术肯定是不会放过你的,如果吕布在趁机袭击我们后方,那即使到时候您到了徐州,怕是也坐不住这个位置。”
对于陈群的劝诫,刘备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,刘备现在满脑子都是地盘,说啥就要赶紧到徐州跟徐州的百姓们亲热亲热。结果刘备就在东进的途中还真的就与袁术发生了争斗,而吕布此时也正如陈群所料,带兵偷袭了下邳,之后还派兵前去支援袁术,知到刘备最后被打的鼻青脸肿,这才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听陈群的劝告。
之后刘备算是幡然醒悟,领悟到了陈群的智慧,想要给陈群升官;但是陈群此时却非常嫌弃刘备的眼界,认为这样的笨笨的君主似乎不太适合自己,于是直接不搭理刘备,跟随自己老爹前往徐州避难去了。
建安三年,吕布战败了,还意图想用“认爹”技能让曹操放过自己,曹操听后害怕极了,赶紧就把吕布的脑袋给搬家了。这个时候陈群父子正在吕布的军营当中,见曹操来了父子二人也是很识时务的赶紧出来拜见。
陈群在当时不光家世背景厉害,名声也很响,曹操对他早就有所耳闻,之后曹操便任命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,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。曹操当时本着收揽天下名士的原则,不仅是陈群,就连王模、周逵等人曹操也统统打算收入囊中。
但是陈群的眼界是比较高,他觉得像王模与陈逵这样德行不堪,性格恶劣的人肯定会坏事,这样的人不堪大用,不应该招揽他们。但是曹操当时给自己的立的就是“求贤若渴”的人设,只要才华,不计较家世,也不计较人品,所以曹操没听。结果后来这俩人果然不老实,犯了法惹了祸,这个时候曹操才觉得陈群当初的建议是对的,并且赶快向陈群承认了错误。
之后陈群也知道曹操爱惜人才,想要广纳天下英才,所以陈群之后还为曹操推荐了很多名士,后来也都成为曹魏的名臣,每一位都被曹操很是看重,也为曹魏奉献了不少力量。
建安十八年,魏国建立之后,曹操当时就想着到底要不要恢复肉刑。对于这个问题,曹操召集了身边的大臣一起商议,在这个和问题上,有两个人是非常坚定的主张恢复肉刑,一个司隶校尉钟繇,另一个就是陈群。陈群的父亲曾经提出,死刑也是具有仁慈的理论,对于这个方面,曹操问陈群有没有什么能够解释的。
陈群答道:
“我的父亲认为,汉代废除肉刑的本意是出于仁慈之心的,先要减轻对犯人的刑罚,但是肉刑废除之后死于鞭、杖刑法的人反倒是更多了,所以父亲认为这样的减轻只是名义的上的减轻,也正因如此才导致老百姓会轻视刑法而犯罪,这实际上对老百姓来说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。
况且杀人偿命也是合乎于自古以来的制度,对于伤害人或者毁坏别人的身体的罪犯,如果只是剃掉他们的头发,拴住他们脖子,让他们去干活服役,这不合道理。如果要是用以前的刑罚的话,对奸淫罪犯应该使用宫刑法,然后再把犯人关进蚕室,对偷盗的罪犯使用刖刑,这样就永远不会发生淫乱偷盗之类的犯罪了。
古代有三千多种刑法,虽然不能够全部恢复,但是对于像奸淫偷盗这样的,经常会发生的问题,应该首先实施。按照汉朝法律规定,对于罪大恶极的罪犯应该斩首,这样的罪犯不能顾忌所谓的仁义;除此之外,对于其他的可杀可不杀的犯人来说,则是可以使用肉刑,这样一来,所受的刑罚与他的罪恶可以相抵。如今这样,用鞭打与杖击处死的刑罚,只是重视人的肢体,反倒是轻视了人们的生命啊!”
对于陈群的说法曹操与钟繇都表示赞同,但是也有以王朗为首的一些大臣们表示反对,所以这个事当时就暂且先被曹操搁置了。
说到这个肉刑,其实肉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。在我国的远古时期的刑法其实都是比较原始,比较血腥的,当时的很多刑法大多都是运用在战俘身上的,后来到了夏朝开始有了关于肉刑的记录。那从夏朝就开始实施的肉刑又是为什么后来会被取消的呢?
首先是因为之前秦朝时期的法律非常的严明,所以当时的肉刑不仅仅是用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,就连当时的士大夫们,甚至是皇亲国戚们,犯了法也会被用上肉刑。但没过多久,秦二世登基之后,这些士大夫们就开始跳脚了。士大夫们之前不敢跟秦始皇叫板,但是眼看着秦始皇没了,士大夫们就开始极力反对肉刑。
没过多久,秦朝二世而亡,汉朝开始建立,而汉朝建立的初期,需要大量的人力生产力,而肉刑的实施会让人失去劳动力,所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,肉刑似乎变得对社会不太有利了,后来到了汉文帝时期就干脆废除了肉刑,将肉刑改为了鞭刑,最严重的鞭打五百下。但是一般人根本就经受不住这五百下,这导致很多人直接被活活打死,可是这些罪犯原本都罪不至死的,所以到了汉景帝的时候,鞭刑就降低了一些标准。
但鞭刑的矛盾点就在于,打少了起不到刑法的作用,但是打多了,又容易活活把人给打死,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曹操找大臣们讨论要不要恢复肉刑,这也是为什么陈群会支持恢复肉刑。东汉末年正直乱世,乱世之中最盛产的就是犯罪分子,一些贼寇、流寇层出不穷,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,能够取得适当合适的刑法,对当时的治安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。
由此看来,陈群对于律法,对于治国也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。而他对于曹魏法律的影响,也不仅仅只有这样。
延康元年,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王位之后,封陈群为昌武亭侯,官至尚书。这时,陈群向曹丕推荐了《九品中正制》,这个制度一直运用了很久,直到后来的隋朝时期才有所改变,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影响深远;而在当时的曹魏,这个制度能让犹豫不决的曹丕决定称帝,是士族支持曹魏的根本,那陈群提出的这个《九品中正制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这个《九品中正制》,就是由朝廷所指派的“中正”官,在各自所负责的地区进行人才的品评和选拔,这些地方的中正官也因为州郡的分别而有大小之分。在这个制度之下,人才会被分为三六九等,在上中下内又进一步的划分为上中下,而这些人才们的选拔标准除了品行之外,还要考察其背后的家世背景。
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,做官的家庭世世代代都做官,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家庭,想要进入仕途就很难了。这就相当于是仕途被士族所垄断,朝堂当中基本上是不会再有庶族出现了,庶族最多也就是在地方当个小官小吏而已。
这个《九品中正制》几乎等于士族垄断仕途,那这跟曹操在世时期所运用的“唯才是举”的思想,完全就是相反的。曹操在世的时候可以说是求贤若渴,面对人才,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家室,哪怕对方是在品行方面有问题的人,只要有本事,曹操都愿意接受。那曹丕为什么会选择了和父亲曹操完全相反的道路呢?
其实这个归根结底,都是因为当时的曹丕实在太想坐稳父亲的位置了,也太想要曹魏的发展能够更近一步了。
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过,陈群的家世背景,是仅次于颍川荀氏的第二大的家族,在当时是彻彻底底的上流社会人物,所以陈群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,更是整个陈家家族;而陈家的利益不仅仅是影响了陈家自己,也更是影响到整个士族阶级。所以陈群提出的这个制度,不仅仅是保证了自己家族的利益,更是保护了整个士族阶级的利益。
曹操“唯才是举”的用人思想,其实也是他本人在跟士族阶级做斗争的一种手段,但即使是这样,士族也没什么办法,因为曹家当时尊奉天子,士族们不可能抛弃天子,令立王朝;而曹操就算没有士族的支持,也有着自己众多的追随者,所以士族们拿曹操没有办法。
但后来曹操去世,曹丕上位,很多曾经跟随曹操的老臣也早已去世,这个时候,曹丕要想坐稳父亲的位置,最好的办法就是得到士族的支持,曹丕自己心里也清楚,其实士族之所以会跟曹家过不去,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维护汉室,而是真心的想要维护士族们自己的利益。
因此,曹丕采纳了陈群的《九品中正制》,从此曹魏也取得了士族阶级的全力支持。《九品中正制》实施的同年,曹丕称帝,陈群加官进爵,封颍乡侯,迁尚书仆射,加侍中,徙尚书令。经过这个事情之后,估计颍川的第一大家族,非陈家莫属了。
黄初七年,曹丕因病大限将至,临去世前曹丕留下遗言,让陈群、曹真、司马懿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新帝。再次之前,陈群跟着曹丕南征北战,做过中领军,还做过镇军大将军;曹叡继位之后,陈群被封为颍阴侯,七个月后又升为了司空。
就在曹叡刚刚临政初期,陈群考虑到曹叡作为新帝的手足无措,于是上疏开导曹叡,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治国思想:
“无论是成家还是治国,都应该要效法先贤,以身作则非常重要,国家内部的道德教育影响,应该先从身边开始由近及远,这样最后才能普及于天下百姓。自从汉灵帝去世,董卓进京开始,天下一直战乱不休,道德教育这些东西都已经衰败的差不多了,老百姓们现在估计是已经不懂了。陛下现在应该肩负起魏国的兴衰大业,现如今天下人都向往美好的政治局面,只要如今能够对体恤百姓,施行仁政,崇尚道德,那百姓们一定会很感到十分幸福了。除此之外,目前朝堂上还有很多大臣们拉帮结派,相互包庇,是非混淆,没有原则,这绝对是国家的隐患啊。如果大臣们一直如此,彼此拉帮结派,产生对立,那就会失去原则失去标准,陛下您要对此加以防备,好及时采取措施啊,这样才能及时铲除隐患啊。”
陈群在位期间,为魏国做过的贡献还是不少的,陈群不仅在政治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主张,陈群在魏国的战事方面,也都预料的十分准确。陈群曾劝诫曹真不要冒险讨伐蜀地,蜀地路途遥远,运输粮草也十分危险,当时又恰好赶上大雨连绵,陈群果断上书建议召回了已经出征的曹军,使魏国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。
陈群还为魏国推举了很多出众的人才,比如魏国后期的名臣傅嘏、妻子的弟弟荀顗、当时的隐士管宁等等等等。
青龙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陈群去世,得以善终。
其实对于陈群的为人到底是好是坏,一直都是众说纷纭。有人说陈群太过于阴险,眼里就只有利益;也有人觉得陈群是曹魏的忠臣,觉得他为曹魏贡献颇多;有人觉得陈群非常高明,既能在曹家人手里争到好处,又能成为后来司马家的左膀右臂;也有人觉得陈群的所作所为是十分的小人行径,反复多次的说郭嘉坏话,后来还与司马家勾结在了一起。
陈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,历史无法给我们明确的答案,但是从以上的一些记载来看,我们不得不承认陈群的智商聪慧,与手段高明;陈群在曹魏中充当的角色,一直都是看起来无害,但时常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,陈群的作为,完美的体现了人的复杂性。
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陈群的呢?他到底算是忠臣,还是小人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