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国内部四大家族——田氏、鲍氏、国氏、高氏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。作为田氏族长田无宇的重孙,孙武自幼被送入军营磨炼,平时由其叔叔田穰宜细心教授兵法。但成年后的孙武,对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极为厌恶。他不惜得罪田乞、田常父子,坚决保持中立,不参与四大家族的政治纷争。
然而,敌人不会因为他的宽仁而放过他。在掌握军权的田氏家族里,国氏和高氏对田家展开猛烈打压。更令人棘手的是君主吕杵臼和大臣晏婴,前者意图削弱田氏实力以强化王权,后者则忠于齐国,极力打压崛起的贵族势力。
不久后,田穰宜遭到国氏和高氏的诬陷,吕杵臼乘机收回了田穰宜的军权,紧接着对田氏子弟展开迫害。作为田氏青年一代的佼佼者,孙武亲眼目睹了叔叔的悲惨遭遇,决心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在田穰宜郁郁而终之后,孙武迅速南逃,避居吴国,开始著书立传。
孙武选择吴国作为避难地,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。当时吴国刚刚获得晋国的扶持,抛弃了过去的粗野落后,国家焕发出蓬勃生机。更重要的是,对于热爱军事的孙武来说,吴国面临的强敌楚国,正是他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。
然而,吴国内部同样暗流涌动。阖闾觊觎王位,不断在朝中拉拢人手,准备取代吴王僚。孙武则选择隐居深山田野,潜心研究兵法,静待“伯乐”出现。
阖闾与孙武的试探
尽管隐居乡野,孙武身份显赫,兵法造诣深厚,吸引了不少才士前来求教。在他兵法初稿传开后,伍子胥这位同样隐居吴国的兵法大家前来拜访。与许多名士好高骛远不同,伍子胥对孙武的兵法极为推崇,两人一见如故,成为挚友。
公元前512年,伍子胥辅佐阖闾成功废黜吴王僚,掌握了吴国大权。阖闾与伍子胥同心协力,谋划攻打楚国。然而,楚国国力强盛,单凭二人之力想打败楚国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于是,伍子胥推荐孙武给阖闾,并坚称“伐楚必用孙武”。但吴国历经晋国屈巫教导,军队素质极高,阖闾对尚无实战检验的孙武兵法持怀疑态度。为了考察孙武的统兵能力,阖闾甚至命令孙武当众指挥,考验他的临场应变。更有甚者,阖闾安排了180名自己的姬妾作为军队,以制造难题。
这一局面对孙武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。吴军刚刚脱离蛮荒习气,对中原军事思想仍不完全接纳,而娇惯的姬妾们更是傲慢不服管教。几年前,孙武的叔叔田穰宜曾遭遇类似窘境,曾一怒之下将刁难者杀死,方令军令得以执行。孙武效仿先辈,找出两名违令的宠姬,当场斩首。尽管阖闾极力求情,孙武仍坚持执行,毫不妥协。
孙武早已洞察阖闾为人,故此斩杀宠姬后毫无悔意,反而更加严格操练军队。阖闾通过余下178人的演练,确认孙武非同凡响的军事才能,而孙武也用此举试探阖闾是否真为开明君主。
孙武的军事才能
经过这次“校场演武”,孙武成为吴国的顶尖将领。他与伍子胥并肩训练吴军,携手向着“灭楚”的目标迈进。
孙武军事谋略丰富,擅长出奇制胜,令楚国不得安宁。他曾指出,吴国与楚国军力短期内可接近,但庞大的楚国国力无法匹敌。因此,他与伍子胥合谋出“疲楚”策略,选派三路兵马,频繁入侵楚境,诱使楚军调动,随即撤退,反复搅扰。正所谓“敌进我退,敌退我追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”,正是这一战略的精髓。
当时,楚国疆域辽阔,权贵分布各地,必须频繁调动兵力防护。同时楚国主要防御北方晋国,南部边境防备相对松懈。六年鏖战下来,楚军疲于奔命,却未对吴国发起大规模进攻,国力消耗巨大。此外,楚国士大夫逐渐对频繁调兵产生麻痹心理,形成“狼来了”的错觉。
在外交上,孙武推行“伐交”策略。对于楚国盟友,或拉拢或突袭。他巧用金钱与武力,拉拢桐国叛楚,命舒鸠氏诱骗楚军偏师进入陷阱,令楚军屡遭打击。对被楚国威胁的蔡国、唐国,他积极拉拢为己所用。数年间,楚国霸主地位被动摇,附庸纷纷倒向吴国。
在政治上,孙武还实行“困粮于敌”的战术。公元前506年,他率军深入楚境,抢夺粮草,抢光楚国边境附近的农作物。楚军为保粮草频繁调兵,吴军则乘胜追击,轻松撤回。
同年冬,孙武建议阖闾举兵伐楚。虽阖闾心怀伐楚大志,但真正行动时却犹豫不决。然而,孙武与伍子胥的坚持使他下定决心。阖闾赋予孙武三万精兵,沿江逆流而上,直扑楚国腹地。
孙武“疲楚”策略极为奏效。吴军攻占州来等战略要地,楚军尚未反应。孙武进军淮汭时,楚军匆忙布防水上,却未集结重兵防御。伍子胥等人筹谋水战突破,孙武却出人意料弃舟登岸,直捣楚都郢都。伍子胥对此策略感到不解,数次询问孙武为何弃水战而用陆战。
孙武答曰:“楚国居上游,吴国处下游,攻打上游轻而易举。百年交战,楚军水战占优,吴国陆战见长,兵贵神速。彼此心知肚明。此计,务求出奇制胜,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。”
战场是验证将领的试金石。孙武的出奇制胜,不仅令吴国上下震惊,也令楚军措手不及。在突破楚国北方三重防线直逼郢都后,楚昭王熊轸惊恐万状。
楚国虽然地大兵众,但郢都守军远多于孙武部队。楚令尹囊瓦受命率沈尹戌、史皇前往汉水阻击。囊瓦名声不佳,但沈尹戌乃名将,建议分兵袭击吴军江上船只,切断其后路,图瓮中捉鳖。
此计凶险异常,一旦成功,孙武英名恐将毁于一旦。但战场瞬息万变,孙武敏锐判断形势,故意佯败大退,诱敌深入。
楚军唯一名将沈尹戌分兵后,囊瓦丧失战场主导权,被迫追击孙武,改变了防守策略。原本孤军深入的吴军反被孙武巧妙利用,转为诱敌之势。
孙武一边撤退一边顽强反击,连续三次打败追击楚军。囊瓦部队多次想弃逃,终被孙武的凌厉攻势逼迫继续追击。
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,孙武退至柏举,摆开阵势迎战。吴军经过连日诱敌,士气高昂;而楚军虽血气方刚,主帅却意志消沉。东周时期首次大战,胜负已分明。
柏举之战,楚将史皇自尽,囊瓦逃至郑国亦遭屠戮。20万楚军惨败于吴军刀下。残部败逃时,清发水成为孙武“候其半渡而击之”战术的生动写照。
沈尹戌回援途中于司马河遭遇孙武,惨遭溃败。绝望中,他割头献给儿子,以示败局。失去统帅的楚军四处突围,连战连败,被孙武全歼。
抑郁身亡
沈尹戌死后,楚王熊轸在大臣护卫下,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